首页 放生感应 放生功德 放生仪轨 放生动物 放生文化 代放生

代放生

什么乌龟不能代放生图片

来源:http://www.spiderdig.com 作者:佛教导航网 发布时间:2023-02-13
摘要:故逝世且灭人之身心,而有没有逝世没有灭之性取名正在焉,夫何患人生身心之逝世灭乎。三 人生皆有逝世皆愿获真常  人无没有逝世,固人所熟知,抑亦人所习忘。──民国六年

摘自 卢志丹居士《佛法便是活法》

佛陀说法

  正在《杂阿含经》中,佛陀说:

  崄恶可骇,于世卒起,众生运尽。人身可贵,唯当行法、行义、行福,于佛法教,专精便利。

  ——种种凶恶可怕,正在人间猝然而产生,受苦众生,命运即尽。生而为人身,是十分罕见的,所以应该爱惜性命,建行法、建行义、建行福,听闻佛法,受佛教养,专精建持佛法,善巧方便地宏扬佛法。

佛家过法

盲龟浮木

  正在《杂阿含经》卷第十五《杂因诵第三》中,有一个“盲龟喻”的公案:

  当时,佛陀住在猕猴池偏重阁课堂。佛陀对比丘们说:

  “比方大地全都酿成海洋时,有一只延年益寿的盲眼乌龟,每过一百年才由壳里伸出头来。大海中有一根漂浮的木头,只有一个洞孔。这根木头正在波浪中,随暴风四周流浪,没有固定地方。当盲龟过一百年由壳里伸出头时,可以碰上这根浮木的洞孔吗?”

  佛陀的门生阿难回答道:“世尊!不克不及。为何呢?这只盲龟,如在大海的东边,浮木则有大概随风漂至大海的西面、南面、北面,也是有大概围绕四周,所以太不大概相遇了。”

  佛陀告知阿难和众门生:

  “盲龟取浮木,即便是向没有一样标的目的飘流,还另有时机相逢。世上愚蠢无知的村夫俗子,若是飘流在天、阿修罗、牲畜、饿鬼、天堂五趣当中,要想再规复人身,比盲龟逢浮木还要难。为何呢?愚蠢的村夫俗子没有遵行公理、没有实践道法,没有可善、没有可实在,互相残杀,仗势欺人,制下无边罪行。因而,比丘们若是对四圣谛没有理解,就应该精进修行,生起增上心,没有被惑业所染。”

  众门生们听完佛陀的教法,欢欣无量,信受推行。

数如爪土

  昔时,释迦牟尼佛正在祇树为孤苦园。祇园精舍正正在盖房子,佛带门生们去看。

  佛陀想借此机遇启发门生,因而,由地上抓了一把土然后洒掉,指甲缝里就还留有一点。

  佛陀的每个行为行动,他的门生们城市问:世尊,您这是什么意义?由于佛陀没有戏论,不容易恶作剧,一言一行全是给人以启迪。

  佛陀反过来问门生:“我指甲上的土多,照样地上土多?”

  门生回答说:当然是地上的土多。

  佛陀说:“我们而今活着的人,死了之后来生再得人身,数目就好像我指甲上的土一样少;而死了之后不可以再得人身的,数目就像大地之土一样多。”

人生活法

  空门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话“人身罕见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”,“一失人身,日暮途穷”,都在警示世人,生而为人,是一件何等不易的事,应当好好顾惜性命,好好修行。“此身不向此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”!

  释迦牟尼佛平生,有四十九年是正在谈经论道中渡过,正在他传播下来的典范中,重复屡次提到“人身可贵”这四个字。

  佛陀以为,正在六道众生中,天人有乐无苦,末生正在享乐中渡过,因而不容易萌生菩提心,更不容易建习佛法;阿建罗(鬼神)福报如天,只是德性比不上天人,嗔狠心盛,爱好血食,平生都正在争战当中,所以还不太大概建习佛法;牲畜道愚蠢,且平生都正在为了生计而挣扎,还难以有机会听闻佛法;饿鬼道永无饱暖,天堂道有苦无乐,更是放不下心来建习佛法。只有些人,有苦有乐,苦乐各半,很简单生起为求摆脱而建习佛法的决定信念,因而人是最适合建佛的。恰是为此,人最有大概成佛。

  佛陀说“人身难过”,便是要人在这里短短的平生当中,好好爱护保重,因为生而为人是异常的不易的,可以获得人身,恰是百年不遇的修行成佛之良机啊!

  既然人身如斯难过,失去后又极难取得,如斯难过的人身若不用来修习佛法便是铺张这最难过的人身,人间最愚昧的事莫过于此。

  我们的性命每一分每一秒都正在淘汰,不太可能提升。当我们诞生的时分,就迈上了通往殒命的门路,所过的每天、每个小时、每一分、每一秒、每个霎时,全是正在奔向殒命,没有机会能够停下来。

  大多数人在世的时间能用在建行上的工夫是极度少。睡眠用去许多工夫,盈余的工夫有些用在无聊的应酬上,有些用在痴心妄想上,有些用在油盐酱醋上,有些用在发愣上,盈余的建行工夫曾经没有几多。少小的时间工夫皆用在顽耍上,年老了又没有这个精神来建,脑筋还变得没有清楚,另有疾病等还花费许多工夫。所以我们一生中能用在建行上的工夫是少之又少!逝世时又怎会没有堕恶趣呢?

  我们的性命如泡沫一样薄弱, 我们四周有各类人缘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形成我们的逝世亡。不论是故意照旧偶然的损害、业力或忽然来的阻碍,身体器官的疾病等等,各种都有也许令我们刹那间就逝世亡。正如《宝蔓经》所云:“安住逝世缘中,如灯处风内。”

  逝世的时分我们什么都没有能带走,没有管有若干产业,若干夸姣的工具,多高的职位, 若干挚爱,若干三亲六眷,连一丁点儿都没有也许带走,独一带走的是善业和恶业。

  只有经常如上思想,我们能力真正升起“人身罕见”的信心,还才会真正冒死哄骗每分每秒的工夫修行。我们应该马上修行,还只有那样,才有大概逝世时没有堕恶趣,才有大概离苦得乐以致摆脱成佛。

  人身难过,人生苦短,自我的气力如斯细微软弱,本人对宇宙人生实相的认知如斯单方面浅薄,处心积虑,苦苦思考亦无力往探测其来踪往迹于万一,因而明晰:惟有仰靠大觉佛陀,惟有依靠他的教法,遵从佛的教导,一心一计跟随诸佛的脚步,服从佛的叮嘱,乘着佛为我们备好的莲台往超出存亡的苦海,往穿越存亡的恐惧!  

  ──民国六年十月作──

  一 唯人生无天下

  两 所谓人生

  三 人生皆有逝世皆愿获真常

  四 人生能够不死不灭而真常

  五 法界唯心即心自性为真常本

  六 人生心性之不死不灭

  甲 教证

  乙 理证

  丙 事证

  七 人生色身之不死不灭

  甲 教证

  乙 理证

  丙 事证

  一 唯人生无天下

  世人皆以人生取天下为生计之二物。就现行幻象观之,非没有如是;然进究实在,则惟人生而无天下,故今非遗天下没有言,乃实无天下可言还。此论有证,其证有三:一者、教证:起信论曰,‘言众生心,则摄人间出人间统统法’。反之、犹言离众生心,无一自性之实法还。故意之类始名众生,众生在人且说人生。言人生犹言众生心,故惟人生而无天下。两者、理证:就人生之对境来讲天下,则所言之天下,没有外吾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所觉得之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正觉得时,还没有器物可名;天下器物,乃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“和集相续真相”之谢影,认识所缘,但名无体,故惟人生而无天下。三者、事证:人居天下,无殊处梦,梦乡宛转忽就,每无定序;醒境教诵串成,似有常法,所恃为梦醒之异者仅此而己。究之所谓定序、常法,亦惟自安乎历验之习、相忘之俗耳。就直接之觉得细密考之,梦乡、醒境固没有能殊。由醒境知梦乡是空,当知醒境之空正同。梦、醒自知,非无人生,故惟人生而无天下。

  两 所谓人生

  人生之说明注解,纵就恒变言之,粗者则有物种进化论诸说;精者则有三世流转、五趣循环诸说。横就分合言之,粗者则有物理学、生理、心理学、质学、力学诸说;精者则有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七大、八识、百法诸说。更就浑成言之,粗者则有哲学、神学、道学、性学诸说;精者则有如来躲性、一真法界诸说,固罄宣厥义矣。吾今所以明人生可由涵养而获常真,依人生而叛逆,非推求乎人生者,故于人生无需原究。就浅显之庸见,知人生所以命有色身──俗称物质──,有心性──俗称精力──,而与吾人同形同情之类者足已。

  三 人生皆有逝世皆愿获真常

  人无没有逝世,固人所熟知,抑亦人所习忘;故未尝有一日没有闻人逝世,卒未尝有一人闻人之逝世而矍然惊者。且生必有逝世,有生必灭,亦为圣教之定量。然人生又莫没有有没有逝世没有灭了获真常之愿看,第为流俗所胜,溺莫自拔。意谓横览大宇以内,竖观有史以来,人生逝世灭,亦皆安于逝世灭;此理既遍且常,我奚为求其独异,抑奚能求其独异!乃随世人之所安而亦安之。没有知世人无体,乃大家之自我相看以云世人耳。人之看我为世人,亦犹我之看人为世人,大家之相看蔑没有然。大家没有能自安,随世人之所安而安,亦如我之没有能自安而相随以安,又蔑没有然。则反之、大家之自我固无一人能安者,我尚安得世人之所安而相随以安乎!抑我之饥,没有能随世人之饱而没有饥;我之冷,没有能随世人之热而没有冷;我之疾,没有能随世人之健而没有病;我之老,没有能随世人之壮而没有老;我之心没有能自安,亦安能随世人之所安而安哉?言思及此,又未有没有进求了获真常者。稍一进求真常,则维世之教,辄岌岌没有能安立。因而世教如所谓名教者,起而为之说曰:人生有伦常之性,此性是真,真故取人生生生没有息而常存,人能连结此伦常之性,谓之树德;更能建功、立言于世,则著名焉,亦可取人间而俱暂。故逝世且灭人之身心,而有没有逝世没有灭之性取名正在焉,夫何患人生身心之逝世灭乎!又有世教如所谓进化教者,亦为之说曰:人生有个别、有群体,逝世者人之个别,没有逝世者人之群体。个别待群体而生活,群体没有随个别而逝世灭,个别既待群体而生活,则必有种业功名遗留乎群体;个别虽逝世,固有其遗留正在群体者。没有惟真常没有灭,且继善增盛而进化无已焉。更深言之,且必待乎人之个逝世体,人之群体其进化乃弥速,夫何患人生个别逝世之灭乎!然反之自我,惟此身心个别,个别之身心逝世灭,我尚何存?我先没有存,则由我而起之真常愿看,更安论乎!故纵使遗留正在人群天下之种性功名,实正在常存,继善增盛,亦已无关乎我。况前乎我者逝世矣,我亦必逝世矣,并乎我者、后乎我者,亦必逝世矣!逝世逝世相续,则所谓人间、人群,亦必有末灭之一日。其遗留正在人间、人群之种性功名,益没有足论矣!且所谓人间人群亦依大家自我相看扬名;未尝有自体者乎!人间人群先无其体,又安有所谓生生没有息、进化无已、实正在常存、继善增盛者哉?因而有天教者,进为之说曰:天有帝神,实正在常存,人生天下均其手制,人有性灵则天帝由自体刻赋乎人者。人能敬由天帝之意志,行慈悲业以缮修性灵,则逝世后魂魄即得回至天帝之前!取天帝同其实正在常存。然所云天帝,是不是有自体性业用者?若无自体性业用者,没有合能制世生人,且有志意!如有自体性业用者,则既将自体分赋人为灵性,天帝之体应日有所减;减减相续,天帝亦末有回灭之一日。天帝且然,况且由天帝体所分取人之性灵?若云:分取人为性灵时虽有所减,人逝世后魂魄摄回天帝,天帝之体即得还复其原量者,则人之性灵逝世后送还天帝,应如人之爪肤皮骨逝世后送还土壤;既送还土壤以后但有土壤,而无复人之爪发皮骨,性灵之送还天帝,诚亦如是,又安有所谓人之魂魄者取天帝同其真常哉?然则天帝纵真常,取人生亦了无谈判。况天帝之体量既时减时增,亦必有老逝世变灭乎!因而又有仙教者,进为之说曰;大道真常,没有可名状,聚而成形,则有人身;人身有精、气、神三宝,能得修炼养持之法行之,则可蜕化必需逝世灭之形躯,而成为长生没有老之仙人。正在仙人既由形躯内之精、气、神所修成,其性质固依旧有生必灭之物,亦较蜕往之粗暂形躯略为细微暂长罢了,固未得谓之真常还。於戏!人生皆有逝世,人生皆愿获真常,真乎!常乎!其将乌乎求之!

  四 人生能够不死不灭而真常

  夫人生者,三世业缘所推荡,五蕴幻法所和合者还。就五蕴法简言之:则为色身取心性之二法。今欲明人生可了获真常而不死不灭之道,则亦自打其色身取心性研讨之耳。

  五 法界唯心即心自性为真常本

  心识通量,分理有四:一、相,两、见,三、自证,四、证自证。相、见为心体所与此同时并现之两分,凡是触觉想思所及者、皆为相分;其能触觉想思者、则为见分。心体为自证分;心之自发乎心体者,为证自证分。世出人间诸所有者──心所取自他身心法亦在其内──,法界摄尽;统统法界,心之相分摄尽,故曰:法界唯心。见、相分皆由心表现起,心体无所由起,原本真觉常寂,故曰:即心自性为真常本。世人皆以自心之见分趣起自心之相分,不知道相分皆是自心变现之影;倒由之求真常体性,遂致不克不及自发心体,转滋疑惑,由惑制业,随业受身,枉进存亡。必焉顿空诸有,离念回觉,乃自证本不生真常心体;以本不生故无死灭,以无死灭故是真常。人能悟此,则顿了存亡之本空,故谓之了存亡。人必悟此,始可建身心而获真常,故谓之真常本。

  六 人生心性之不死不灭

  悟即心自性之真常本,则心性之不死不灭,不待言矣。然躲识海中,积妄惑业,如大瀑流,荡漾腾跃,眩变前境,展转念起,起不自觉,觉已还迷;故必有需乎教养,乃可息昏动而归明静,契心体之真常,显如来之德相。此义、今当由正负两面,相为剀切,以证人生心性,由存亡轮回起灭流转,修成不死不灭。

  甲 教证

  诸大乘教云:‘苦恼存亡,无始而有末;菩提涅槃,或无始或有始而无末’。今按:菩提、涅槃或无始者,兼就本觉心体来讲;或有始者,专就始觉以致终究觉所转得、所显得来讲。今且专由有始言,即依初悟本觉心体之始觉心,修习诸憬悟行,修习诸清净行,修习诸慈善行,渐令苦恼存亡末尽,而菩提、涅槃转显还。楞严经曰:‘一切万物有两基础:一者、无始苦恼存亡基础;两者、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’。今按:元清净体即心体之真常性,以其无始无明住地为苦恼存亡基础,故须依憬悟本觉心体之始觉心,涵养促进令得充斥,纯觉圆明不容他物,苦恼存亡之基础乃消灭还。

  起信论曰:‘依净熏业识,说有如来躲好事相’。今按:此中所云业识,染净两无违拒;迷时制杂染行熏习,故恒现识海诸扰浊相;觉已建满清净熏习,故渐显如来躲诸好事相。初说如来躲无相者,专就素心体言;继说如来躲诸好事相者,以择灭诸杂染法尽,唯有顺合本觉心性诸清净法弥满充盈、晶莹炳灵还。

  成唯识论言:佛地两常:一、法性常,两、相续常。相续常者,谓已断尽诸杂染业趣,惟有诸纯善心品,无变无异、无增无减,弥满清净,中没有容他,一类相续,尽将来际。亦即首楞严经所谓诸变现者精纯没有杂,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还。

  大小乘诸书有说异性、同素性者,诸为四基础苦恼覆障,制诸杂业,生诸异趣,飘忽无常,循环没有定,故曰异生。既见法性,即预圣流;唯生人天及诸净土,没有复转堕诸杂恶趣,故大乘初地以上为同生类。虽尚有变易存亡,以得净法界等流身,故存亡中已能自立。若小乘、则初果以上,亦为同生类;须陀洹七返人间天堂,存亡必尽还。

  乙 理证

  夫众生心本无性故,无明无始。以无明故念起没有觉,以没有觉故心没有自主,没有自主故制业无恒,业无恒故善恶杂染,善恶杂故感报无定,报无定故升沉循环。本起诸识种,新故互熏习,虽相续任持,恒转未常断。然杂趣素性劣昧故,此有既舍复得后有,若别人没有能自忆。没有自忆故生有分段,有分段故世限莫逾,故有逝世还。诸杂染心以粗赢故,以诸净善心为对治,则能简择除灭,故有灭还。是以当依始觉心为本,建戒定慧三法:以戒拒远诸染恶法而崇行诸净善法,以定止息诸染恶法而长养诸净善法,以慧择灭诸染恶法而莹治诸净善法。建习或熟,觉力充盛,则能从净善业感等流身,常生人天,没有堕异类;慧命相续,生能自知,主持进建,没有令退转,如药王、药上世世代代同为兄弟,同业同名,则色身无妨舍换而心性故未尝逝世还。驯至终究圆满,灭除诸杂染法尽,纯白皙法一类相续,没有容更有增减熏变,则无逝世亦无灭还。

  丙 事证

  故记所载,近闻所录,生而知前身之事,及因知前身之事而持续求成者,指证很多,不可以繁引。即就吾人所习知之卫、躲喇嘛、蒙古活佛,以回身持续为喇嘛活佛,七度以后即不复来:故已大足证实小乘须陀洹七返人世之说还。又如民国三年,有英人某致书于大陆报曰:先是予妻养痾锡兰,不久不多病剧,电招予往,为移住产妇院;予则投止旅店。一朝、有佛教徒进见,谓予当生一子,面孔均节节详言之。并谓右手跗有一痣,足指互叠如鳞,当出胎于菩萨诞日,应锡兰蒲月十七八九三日大庆之期。谓予子系其师更生,予取予妻尤其被选如此。予固未信,然取亲朋多谈及之,皆笑为诞。已而出身月日,面及黑痣、足痣之状,一如预言。当予子生泰半小时,佛徒进见,并执敬礼,此儿两眼倾斜,吾家素无此异,七日能独行,周岁能谈笑如此。亦一最新最确之事据还。

  七 人生色身之不死不灭

  依法界唯心之真谛言之,本不应于心性外更说色身。且由有为相言之,根身、器界固永无不坏者。虽可建色身常存活着,至色身所依器天下坏时色身能末不坏不?盖亦难知。况保此块然一物之色身常存活着,亦何所益?寒山诗讥诸建长生者为守尸鬼,良有以还。然今因世俗庸见,多执著色身,不知道心性,虽相传有所谓唯心派之哲学,亦昧实在之唯心事理。故更就色身以证实其亦可由建养而不死不灭:

  甲 教证

  华严十身,有力持身。今按力持身,谓禅定力所持而身及身分不坏,好事力所持而身及身分不坏。若佛祖之设利罗,及诸禅师等不坏肉身是还。教中又说佛那有罗延身、金刚不坏身。又说劫火洞然,点火天下,灵鹫不坏,我常住中。然则此器天下之坏,是亦众生共业妄见所见,而佛身佛土固湛寂如空,无动无坏还。

  乙 理证

  尝考统统物类,内守自本,尽其发起,外离诸物,断其侵入,则皆可扃然固存。

  如所谓‘外息诸缘,心里无喘,身如墙壁,能够进道’者是还。然金石瓦砾之类,虽内动之机垂尽,不免难免为风雨光热等侵进,故至销铄以坏;而生物之类,外尽食息即枯逝世而祛除者,以没有能与此同时断尽内动之机故还。试由生理以察之;人身以饮食故,消化、排泄诸机,常常活动劳损,由细靳渐成粗胞。以呼吸故,肺受浊气之损害,由白润渐成乌涩。乌涩、粗胞积于渐,老逝世之状乃现于没有觉。故欲人身之常存,必尽食息。然脑气之思虑没有能没有感发,则心脏之血液没有能没有活动,活动感发,则心脏脑气辄没有能没有有所消累;有消累则需养分,需养分则没有能没有食息,须食息则必劳动百体,劳动百体则衣食等益没有可少,身之老逝世遂以弥速。故必先建禅定以止息思虑,乃可断尽食息。静虑初成,微息若存,进至无想定,没有恒行心心所灭,尚有执我爱生之意根、命根伏守潜行;必进灭受想定,恒行心心所始灭而内动之机齐尽。然得灭受想定,必先见没有生之真性,成生空法空智,乃能尽乎求生之意志。禅宗有大逝世大活之说,老子所谓外其身而身存,义稍近之。然能发得初禅以上之禅定,离段食故,离粗息故,亦足固存其身矣。至进建禅定之便利,领先悟但有人生而无天下;故所行惟对内界有价值而尽无对外之价值,则人为之要挟、威逼、毁誉、荣辱等胥能没有为所动还。此为得音声忍之粗相。次当进为能忍耐自然之风雨寒暑等,本身之饥渴淫睡等。所谓日中一食,树下一坐,以减损衣食住之需于外物者。次当黜伶俐,止意念,视惟自视,听惟自听,凝其心息,恒注足踵,所谓保卫六根,没有驰六尘,此为得生忍之粗相。由是得宁静之窟宅,习为端居常坐,则饮食可尽,而禅定可深证还。

  丙 事证

  禅宗初祖迦叶尊者,持释迦佛衣进鸡足山启石藏身,其石还合,于中进灭受想定,待弥勒降世。

  寒山、拾得进露台山中,身取石冥。

  神僧传载:赵宋时某省大风吹折一树,树中发见一人,爪发甚长,危坐不动。展转上闻,皇帝召人舁至,宣问其事,时有某僧识其为进定之僧,以出定法打动之,果即出定。询知为东晋庐山慧远门生,进定已将千年矣。数往后忽不见,识者谓其进山安禅云。

  今鸡足山有德清禅师,亦尝入定十余日,没有动没有食。此等出准时,取凡人同。没有唯身存没有灭,并且身生没有死。

  (自东洋采真录别出)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责任编辑:admin
首页 | 放生感应 | 放生功德 | 放生仪轨 | 放生动物 | 放生文化 | 代放生

Copyright 2019-2030 佛教导航网 怎么放生_放生注意事项_冬天怎么放生_怎么放生才正确又简单_佛教导航网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

电脑版 | 移动版